1. IP認證簡介
非轉基因身份保持Non-GM Identity Preservation,簡稱IP。
IP體系是為防止在食品、飲料生產中潛在的轉基因成分的污染,從非轉基因作物種子及其田間種植到產品收獲、運輸(出口)、加工及進入市場的整個生產供應鏈 中實施嚴格轉基因檢測、建立可追溯信息等控制措施,確保非轉基因產品的純粹性,并能提高產品價值的生產和質量保證體系
IP體系基本思想:
對可能影響受控供應鏈的轉基因污染進行風險評估
對不同的目標選擇控制風險所需的程序并確定控制措施的嚴格程度,確定隔離措施和可追溯的范圍,確保對目標對象的有效控制
2. IP認證背景
上世紀二三十年代IP體系最初產生于種子生產領域中,是為了滿足細分市場的要求,保持種子某種特有遺傳或非遺傳特性,在種子生產過程中通過檢驗、隔離、記錄等措施來確保種子的純度,防止異種污染的生產控制體系
1996年以后,全球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。轉基因作物的種植,使傳統非轉基因作物生產很容易受到轉基因作物、產品的污染。有非轉基因消費需求的消 費者要求消費純粹的非轉基因食品,因此,要求非轉基因作物、產品在生產中避免轉基因污染。IP體系引入非轉基因生產中。
20世紀末期非轉基因IP認證開展.
1998年德國基因時代公司開展IP認證。2003年7月,中檢江蘇公司與德國基因時代公司正式簽訂協議,在中國開展IP認證。
3. IP標準主要內容介紹
第1部分: 風險評估(Risk Assessment )
組織應建立程序,進行風險評估,確認原料及生產過程的轉基因污染風險,并確定需進行重點控制的關鍵點
為持續保持體系的完整性,組織應建立程序,確保當體系發生變化或存在發生偏離控制的可能性時,應確認風險再評估的必要性并實施評估。
組織依據可能產生轉基因成分污染的風險分析和評估的結果,在確保對識別出的風險能夠提供足夠控制措施的基礎上,選擇建立并實施相應控制措施程序來對風險進行控制。
風險大小 = 風險產生的嚴重性 × 產生風險的可能性
風險評估:
評定供應鏈范圍內轉基因存在可能的大小,是制定程序各項控制措施的基礎。
風險 控制措施
高 嚴格
低 一般
第2部分: 組織措施 (Organizational Measure)
(1)資源管理 :人力資源 、基礎設施
(2)溝通 :內部溝通、外部溝通
(3)外部供方
? 組織在接收供方產品進入受控供應鏈之前,應對產品追溯其非轉基因狀態。
? 選擇、評價及重新評價合格供方,控制的類型與程度應與風險評估的結果相適應
? 可接受的外部供方:
能夠提供產品的身份保持認證證書
非合同供方給受控供應鏈提供的產品無法追溯至種子,為保證穩定和可持續的非轉基因產品供應的連續性,組織可以從非合同供方最多采購原料總量的30%,并能提供證明。
(4)不利事件管理
(5)不符合情況的控制
產品召回
最壞事件處理方案
(6)可追溯性
(7)內部審核
第3部分: 物理措施 (Physical Measure)
隔離
取樣檢測
第4部分: 管理體系 (Management System)
文件要求
確認、驗證、更新
4. 非轉基因產品認證標志
5. 申請IP認證需提交的資料
非轉基因IP認證合同
非轉基因IP認證申請書
法律地位的證明文件:企業營業執照、稅務登記證及年檢證明復印件
有效期內的衛生許可證、其他資質證書及年檢證明復印件
組織機構圖
最新版本的IP體系文件、程序文件、工作表格,相關的QA/QM文件
二、推行IP的意義
能夠避免轉基因材料污染;
有助于充分發揮我國非轉基因的優勢,有助于促進我國可持續農業的發展;
能夠提升產品價值,增加企業經濟效益;
能夠滿足轉基因食品管理法規的要求,有利于產品出口,避免貿易中的技術壁壘;
將增加產品身份透明度,提升企業形象,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;
產品可使用IP認證標志,免于轉基因食品必須標識的規定。
三、哪些企業適合做IP認證
非轉基因大豆、玉米、番茄、大米、異黃酮、卵磷脂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C、B等生產加工領域
四、IP認證的基本流程
體系調研
體系文件編寫:滿足認證標準要求并結合企業實際
運行指導及體系運行
內審
公司: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寧夏有限公司
手機:13519586513
地址: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南薰西街163號(銀川海關6樓)